close

  謠言出現新變化,闢謠面臨新難題,應對需要新舉措。日前,“平安北京”微博管理員楊靜波接受採訪時,提到了目前闢謠面臨的主要問題:傳謠信息量遠遠大於闢謠信息量;網上闢謠的專業性有待提高;闢謠的回應速度不快。
  似乎,謠言與闢謠進入了相持階段。治謠止謠,政府、媒體、個人,還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應對“軟”謠言,要用“柔”辦法
  釐清邊界,增強服務,扶持第三方平臺,起到誠信表率
  不同謠言,需要區別對待。對於互聯網,除了依法監管外,對於很多因認知局限而傳播的“軟”謠言,應對的辦法可能還是增強信息服務。國家網信辦發言人、網絡新聞傳播局局長薑軍說:“我們會扶持一些媒體建立專門闢謠的平臺,幫助他們推廣,讓廣大網民知道到什麼地方去辨別真偽。”
  作為管理者,“我們重點還是在規範傳播秩序上下功夫。”薑軍表示,政府要解決發現、取證的問題,把一些影響非常廣泛、危害比較重大的謠言,迅速找到並消除。此外致力於督促網站建立從審核到接受舉報、再到過濾的機制,進一步推行上網實名制,嚴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法律法規,會同有關部門將相關法律法規堅決落到實處,“治理好網絡空間,根本還是要推進網絡空間的法制化”。
  此外,闢謠公信力也成為專家集中討論的問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君超說,闢謠信息不如謠言本身被關註,其中有部分原因在於有些闢謠者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使闢謠變成否定乃至“掩蓋真相”,讓人產生不信任情緒。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教授王穎吉說,政府要完善日常輿情監測與分析機制,做好信息公開,對於與公眾密切相關或引發公眾疑惑的信息及時公佈真相、進行回應。此外,近年來的謠言更多地集中在食品、保健、環境等日常生活與公共安全方面,只有解決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緩解人們的焦慮感。
  打通諸渠道,加強信息聯動
  盤活專業資源引灌網絡,提高闢謠到達速度與覆蓋率
  王穎吉認為,打擊、遏制謠言,政府、公眾、媒體、非政府組織作為四個主要參與主體,從今年來看,其中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還要繼續挖掘。
  “應該積極鼓勵專業型機構、專業性‘中V’進行闢謠,”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巢乃鵬教授說,“中V”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力、在互聯網上也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他們的粉絲可能只有幾萬,但是能影響到的都是有影響力的粉絲,因此能發揮很大作用。”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提出,應當把更多傳統媒體的專業資源引灌到互聯網上,加厚互聯網文化土層,這需要媒體更好地成為連接知識層和大眾的橋梁。傳統、專業媒體要為互聯網起到新聞把關人的作用,為網絡信息去偽存真,對網民的偏激情緒扶正糾偏。這也需要提升媒體相關素養。
  對於闢謠慢、覆蓋面窄的問題,果殼網主編徐來認為,目前最主要的困難在信息渠道上。“科學”謠言絕大多數都是舊謠言的再現,這說明傳播覆蓋還不到位。與謠言相比,闢謠信息的認知成本更高,看起來也不那麼“有用”“有趣”,如果不能在傳播渠道上占據主動與優勢,容易變成“自說自話”。所以,渠道打通、盡可能多地曝光非常重要。
  王君超認為,搜索引擎應進行優選、標記或合理排序,幫助公眾獲取準確信息。網上網下並非涇渭分明。王君超說,雖然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發達地區普及,但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有些謠言卻是口耳相傳的,如果沒有及時獲得闢謠信息,就有可能發生秩序混亂。這就要求符合當地人媒體接觸習慣的廣播、電視、手機報進行及時闢謠,以增加信息的到達率。
  每個人都應審慎對待信息
  對闢謠信息應重視著作權利,激發闢謠積極性
  “網上的事情是網下的人來乾的。所以人的問題還是最根本的。”薑軍認為,每個人都應抱審慎的態度對待信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民參與闢謠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但今天,科學類、生活健康知識類的謠言專業化,很難靠個人分辨。千龍網總裁、總編輯黃庭滿說,一些科學“流言”的確很難界定,很多問題學術界尚爭論不休,對這些信息,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僅供自我參考、不隨意進行傳播。
  祝華新認為,應特別警惕一些人乃至“專家”在不熟悉的領域信口開河。同時,祝華新建議網友在看到某一信息時,一定要把各相關方的聲音都找到,可疑的信息多點開跟帖,註意從多個側面去檢測驗證。
  面對網上的不同說法,徐來建議,一般受眾要註意言之有據——例如,果殼網的文章都會詳細列出參考文獻。此外,發表過相關領域的論文,談過這個問題,論文公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受到了學術共同體的檢驗——這樣的專家才是專家。
  現實中,一些醫葯養生、心靈雞湯等節目和段子也在為“軟”謠言推波助瀾。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分析,一方面,一些學者成為利益代言人,發佈違背科學的觀點;另一方面,面對謠言,一些專家怕惹是非,不願主動回應、解疑釋惑,客觀上放任誤解產生、謠言持續傳播。
  對應闢謠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保證積極性也很重要。徐來認為,目前很多傳播平臺將已有的闢謠內容逐字改寫一遍就作為自己的信息進行傳播的做法很常見,而闢謠要吸引優秀人才,還應該加強著作權利保護,讓作者們得到豐厚的回報——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
  (原標題:治謠防謠,監管與服務一個都不能少(求證·特別策劃·新媒體時代防謠新常態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k74ukdm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